河鋼宣鋼:軋線上的幕后英雄
在軋鋼生產線上有這樣一句話:“三分生產,七分準備。”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,生產準備對于軋鋼生產的重要性。而在河鋼宣鋼線材事業部三高線生產準備組,30名職工擔負著產線粗中軋機裝配、導衛維護和軋輥、輥環加工修磨等工作,雖然分工不同,但他們團結協作,用實際行動保證了生產的穩定運行,就像幕后英雄一樣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粗中軋機采用一用一備制,裝配工需要負責32架軋機的裝配工作,軋輥上線時間、每個軋槽的過鋼量、軋輥下線修磨時間、軋槽打磨量、軋輥上線使用次數等都需要一一記錄在案。在更換新軋槽時,需要手動調節導衛梁的出、入口,為了將導衛對準新軋槽,保證軋件不翹頭、不跌頭,裝配工必須反復校準中心點。說到“反復”,裝配工每天需要反復做得工作就是檢驗26架軋機軸承,他們通過一根2.5米長、直徑為10mm的鐵管,一頭貼近軋機軸承轉動位,一頭貼近耳側,來聽軋機軸承轉動的聲音是否異常,這個動作每次都要聽至少2分鐘,每天要聽多少次就無從計算了。
生產準備組的另一個重要崗位就是負責軋機導衛的維護工,他們每天都要與十幾種備件、幾百種小配件打交道。比如導輪需要8小時更換一次,換下的導輪如果還有利用價值,就要修復好后再裝到上道次的導衛支撐臂上使用;導衛軸承8小時更換一次,個別架次可延長至48小時;插件的作用是使軋件順利進入導輪孔型,當高度超過2mm、寬度超過3mm時,必須報廢下線。數量繁多的配件、高頻率的更換任務,磨礪了大家的耐心、細心和責任心。馬志強,在生產準備組從事導衛工作已10年之久。2016年他帶領職工對導衛45-4進行改造,由于原導衛由導輪、支撐臂、盒體、渦輪等16種配件組成,一天需要拆裝2次,配件種類繁多,任務繁重。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他們很快找到了縮短拆裝時間的突破口,他們用一個小小的螺帽代替了6種配件,大大提高了檢修效率,也使設備得到了更好地運行效果。
生產準備組的磨床崗位負責下線軋輥和輥環的修復再利用。銑床配備的分體刀具由刀桿、刀頭、鎖緊桿、鎖緊螺釘構成,安裝時要先將刀頭軸線垂直刀桿軸線插入刀桿中部的圓孔中,再將半個圓錐形刀頭的平面旋轉,使該面與水平面成35゜角,之后再從刀桿上端插入鎖緊桿用鎖緊螺釘緊死。整個過程費時費力,且蘋果核大小的深灰色刀頭容易丟失。“怎樣才能提高效率,節約成本呢?”這個問題在組員秦小平的腦海中不斷閃現。他帶領其他組員一起對設備進行了大膽的改造,通過多次與廠家溝通后,決定將8.0L的刀桿由分體式改為整體式,原來的鎖緊桿、鎖緊螺釘等零件不再使用。同時在10.0L刀桿的刀頭孔中加焊金屬小塊,用來固定刀頭角度,使刀頭一插入便形成35゜角,直接鎖死設備。改造后,安裝時間由原來的二十分鐘縮短為五分鐘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“干一行,愛一行,鉆一行”,生產準備組的職工們始終堅持“技術革新、節能降耗”的理念,給機械化的工作賦予新的生命,化整為零,由繁入簡,他們在一線崗位上用勤勞和智慧默默地耕耘著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線材事業部三高線生產準備組先后被公司授予“星級職工之家”、“優秀班組”、“青年文明班組”、“黨員示范崗”等多項榮譽稱號,成為了軋線上最出彩的幕后英雄。